中考改革,为校园足球送上一记助攻!
| 招商动态 |2016-09-23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为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育将被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并要求科学确定其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这意味着体育变成了跟语数外同样“地位”的主课。
“两考合一” 学生可自选科目
《意见》提出,今后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将“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已经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地区要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近年来许多地方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个别尚未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这次改革也给予了缓冲期,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可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这意味着,学生将可以自主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学生不能仅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仅选理科类科目,需要文理兼顾。对于其他没有选择的科目,需要达到考试合格。
注重综合评价 破解“唯分数论”
此次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在评价内容上,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将注重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并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评价程序上,用于招生使用的相关材料将会进行公示、审核,并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重在破解“唯分数论”。
严控加分项目 完善自主招生
此次改革的另一个重点便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也将继续完善,将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中考加分项目包括国家加分项目及地方加分项目,可细分为鼓励性加分项目、奖励性加分项目及补偿性加分项目。其中,一些补偿性加分项目,诸如民族加分项目有其存在必要性,但另外一些项目的存在并不合理,如父母招商引资做出贡献,孩子中考加分并不合理;独生子女加分政策也该随着二孩政策的出台,及时进行调整。取消体育和艺术等学生加分,将学生这两方面特长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体育成为固定计分科目
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在北京、河南等试点地区,都在贯彻执行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而且执行多年。在这些试点地区的中考毕业生中,身体素质普遍较强,重视体育有利于学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的理论和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因此,某些地区还将体育考试的分数有所提升。此次教育部提出全国都要执行体育纳入中考总分,是此政策在试点地区推行后取得不错的效果,因而要让某些省份和地区,改善不重视体育、重文轻武、只看着文化课分数的现状得到改善。
明年入学的初一学生适用新制度
综合改革试点将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而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则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对校园足球开展的好处
促进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完善学校体育设备,增强师资力量,活跃校园的运动氛围。对老师来说,此举将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社会地位,进而实现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完善。中考中对体育项目的重视,也会推动学校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条件。
推动校园足球普及 提高足球人口基数
如今将足球纳入中考,无疑会提高足球在全国的普及。将足球列入中考后,孩子们会亲身体验到这项运动,发掘出足球人才的机会也更大。推行这项举措的最大意义便是提高中国足球人口的基数,活跃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的氛围。只有少部分孩子踢球,没有普及的校园足球算不上成功的校园足球。从长远来看,中考中增加足球项目对促进这项运动的普及非常有帮助,可以让更多没有踢过足球的孩子接触这项魅力十足的运动。
在人们为《意见》点赞的同时,也有人表示还存在许多的问号。
教育部首次承认体育学科与语数外这三门学科的地位并列,那么体育老师的地位在家长、社会的心目中会有所改善么?体育老师待遇、编制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呢?社会对于体育老师普遍有偏见,这种观念能否在此次改革后被扭转呢?体育老师的职称评定能否跟语数外等科目老师一样呢?
取消体育特长生在中考的加分,会不会影响学校足球队等运动队的组建呢?原本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足球队,除了个人爱好和锻炼身体之外,参加各种比赛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同时,也能为自己赢得中考时的加分。取消体育特长的加分,学生参与校级运动队的热情会不会减弱呢?没了加分,家长还会让孩子投入时间、精力参与校运动队的训练么?
体育怎么考试、如何制定评分标准、考试如何监管,平时体育课能否落实,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情况。同时,也有老师反映各地体育考试的成绩存在水分的情况,当地教育部门如何监管也是个问题。另外,体育纳入中考总分,会不会沦为应试教育呢?考试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的学业繁重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难免为了中考应付了事,让学生能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愿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虽然面临着诸多疑问与挑战,但《意见》的出台无疑给当下校园足球的开展工作送上了一记“助攻”。考试本身不是目的,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校园足球,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期待校园足球的发展也能借中考体育改革的东风,完善师资配置和设施建设,改变“副科”观念,增加学生体能的训练,督促学生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真正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素质课程。